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关于拟推选吴金水研究员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2017-01-11      】

  各位理事及全体会员:

  为了做好向中国土壤学会推选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相关工作,根据中国土壤学会([2017]土会字001号)通知精神,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协推荐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国土壤学会推选候选人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规定,我会已于2017年元月2日成立了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院士候选人推选专家委员会和推选工作组,拟推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本次推选工作将严格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宁缺毋滥的原则。现将拟推选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印发给大家,征询各位意见,并将意见在元月12日前返回给学会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组(hntfxh1956@isa.ac.cn;联系人:许超博士,0731-84619732)。

  被推选人吴金水同志,现任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其主要科研成果荣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各1项)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20多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项(GB/T32723-2016)、主编专著3部,获得发明专利28项,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生25人、硕士生54人。个人获得的其他荣誉还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土壤学会奖、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等。该同志长期从事土壤生物化学和农业环境领域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科学成就和贡献如下:

  1.创建了土壤碳氮磷硫的微生物转化过程系列测定方法。英国洛桑试验站攻博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建立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测定新方法,获该站首个海外青年学者最佳研究奖。该方法成为迄今的国际标准(ISO14240-2),其论文在农业领域排名前列的国际著名期刊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SBB)发表,引用达1000余次, 被该刊选为引用经典并发表专评,认为该方法及所率定的转换参数是至今不可替代的“黄金标准”,使这一成果赢得了重要国际学术荣誉。之后十多年中,通过熏蒸-提取与同位素标记技术的融合,建立了土壤有机碳、氮、磷、硫的微生物转化基本过程(同化、转化、矿化等)的参数测定方法,改进了熏蒸-提取技术,解决了原有方法在水稻土和强酸性土壤不适用的问题,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学研究和教学,推动了土壤生物化学研究向过程定量方向的发展。

  2、阐明了亚热带水稻土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基本特点,确立其长期碳汇效应。水稻土研究是我国土壤学在国际上最具影响的领域。被推选人率领团队历经十多年,采用自主建立的方法体系,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亚热带水稻土有机碳、氮、磷的微生物转化过程,提出了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阻滞效应”(微生物对底物的消耗率低、无激发效应等)的论点;发现了水稻土具备较强的微生物光合固碳功能(光合同化大气CO2并形成有机质),确定了土壤光合微生物的主要种群、数量、光合酶活性与固碳速率;揭示亚热带稻田近40年来土壤有机碳含量稳定增加的基本规律并确定了其固碳速率。这些成果从生物地球化学内在机理和现实结果两个方面确立了我国亚热带稻田的长期碳汇效应与固碳潜力,也使土壤微生物光合固碳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领域的新热点。还提出基于稻草“易地还土”的亚热带丘陵区有机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既实现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又发挥对旱作土壤的快速改良和增碳作用,已在区域内大范围推广应用。

  3、研发了亚热带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生态治理系列技术。针对我国南方农业面源污染极其严重的问题,近8年率领团队开展南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原理和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了针对氮磷污染的“控需求、减投入、阻迁移、治排放”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模式,特别是发现了绿狐尾藻湿地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的功能,并系统地阐明其植物学、微生物学和土壤(底泥)生物化学机理,研发了高效控制和生态治理包括农田流失氮磷、养殖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污染水体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技术体系,已在我国南方十省(市、区)大范围推广应用,受到国家相关部门、中国科学院、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等媒体大量报道。

  吴金水同志符合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资格,我会将积极推选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

二〇一七年元月三日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