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课题总结会的代表参观洞庭湖站综合观测场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谢永宏研究员团队和兄弟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之第5课题“江湖关系变化下湖泊和洲滩湿地生态效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为鄱阳湖水域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调查;洲滩湿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特征、成因及模拟;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同位素特征研究;珍稀候鸟(小白额雁和白鹤)的时空分布格局与水文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影响鄱阳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环境因素为离子浓度,水温和水体酸碱度的差异,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空间格局主要与底质生境的差异有关;影响洞庭湖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水位和高程的变化,近20年泥沙淤积和水文条件的改变推进东洞庭湖草洲的扩张,影响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含水量、pH和总钾;科研人员建立了植物生长–地下水耦合模型,该模型可模拟植物种群分布特征、湿地系统单一或复合种群生长过程、植被群落格局和生物入侵;降水不仅控制着洞庭湖湿地河水与湖水的同位素演变,也同时控制着植物及其土壤水分的演变过程,但并不影响地下水的变化,且地下水也与其他水体无明显相互作用;不同水文情势影响下洲滩植被显著的年际差异(p<0.01),影响小白额雁空间分布;白鹤在鄱阳湖的种群增长并不是受密度依赖限制,随机的环境因素是限制白鹤种群变化的主要压力,维持鄱阳湖越冬候鸟数量的最优水位为19.5m。这些结论都已发表在国内外相关的刊物上。两年来,该课题共发表和接受论文23篇,其中SCI 12篇。
12月7日,该课题年度总结会议在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站召开。来自河海大学、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30余名课题组人员参加会议。此次会议不仅总结了本年度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深了课题成员们对项目总体目标的理解,加强了课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促进了课题之间的经验共享、研究成果共享,为项目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