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大尾鼠:鼯鼠类(1)——法律保护之鼠(九)

2015-01-14 陈安国      】

  有会飞的鼠?是的,请看彩照。它们通称鼯鼠,不过不是真飞,准确地讲,是“滑翔”! 鼯鼠前后肢之间有被软毛的皮褶,称皮翼。爬到高处,将四肢向体侧伸出,展开皮翼,就可以由上向下在空中往远处滑翔,因而俗称飞鼠。

  

  正在“飞”—— 滑翔中的鼯鼠(引自百度百科)

  讲“会飞的鼠”,您或许会想到蝙蝠?蝙蝠的体躯有点儿象鼠,它确实也属于小兽,但不是鼠类,早在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即6千多万年前,鼠(啮齿目Rodentia)就与它们分道扬镳而更加进化了。蝙蝠分类学上称为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其骨薄而轻、锁骨强大、胸骨有龙骨突等特征似鸟;前肢特化,拇指短而具钩爪,其余4指骨特别延长,由指骨末端间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之间,长有无毛的薄膜,形成宽大的飞行器,叫翼膜,是惟一具有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翼手目种类不少,据Wilson et al(2005)统计,在当今世界现存18科1116种,仅次于啮齿目(33科2277种),在兽纲中位居第二。鼯鼠“飞”的本领远不如蝙蝠,不能腾空飞舞,只会作有限距离滑翔。

 

 
 趴在树上的鼯鼠(图片引自寿振黄等1964)
 与鼯鼠亲缘关系真正很近的是松鼠。鼯鼠树栖,除了有皮翼,基本形态同树栖型松鼠一样,全身被软毛,眼大、耳显,具毛蓬松、长而圆或扁的大尾巴;颊齿(=臼齿+前臼齿)也是上颌两侧各为5颗,下颌两侧均各4颗,总齿数为22颗。两者颅额骨皆有发达的眶后突(但鼯鼠的眶后突短,三角形并向上翘;松鼠眶后突发达而不向上翘)、眶间距离较宽、眶下孔小、颧骨为颧弓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头形亦相似。当鼯鼠收拢皮翼,趴在树上,样子就很象松鼠,所以英文名就叫flying squirrels(“飞着的松鼠”)。

  鼯鼠类长期以来被视为独立科Pteromyidae或Petauristidae,但也有些分类学专著(国内如黄文几等1995《中国啮齿类》、王应祥2003《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将二者一并归为松鼠科,下分松鼠亚科与鼯鼠亚科。近年来,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国际上更有认为鼯鼠是松鼠族的姊妹群,Wilson et al(2005)就对其分类地位做了很大变动,认为连独立亚科也不能成立,只是松鼠科Sciuridae松鼠亚科Sciurinae内的一个族:鼯鼠族Pteromyini。可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虽然是动物分类工作的新进步,但毕竟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目前检定结果只能仅供参考,而多项古生物学研究结果则表明鼯鼠并不属于松鼠科动物,况且鼯鼠类在形态上具有非常特化的运动器官——前后肢间长有皮翼,中国和俄罗斯多数分类学家主张仍视其为独立科。

  鼯鼠作为森林动物,嗜食植物果实与种子,与松鼠一样,因搬运、贮存与埋藏种子习性在客观上起到散布、埋播作用,身为植食性动物乃是肉食动物的高品质食源,在食物链中充当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所以,它们有益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成长发育,在生态平衡上起积极作用。

  同时,鼯鼠类还有提供药材的重要价值:复齿鼯鼠等常见鼯鼠(表 鼯-1序号前加◎者)的干燥粪尿是著名中药“五灵脂”,具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的功效,主治心腹血气诸痛、风寒湿痹、血瘀、妇女痛经、血崩、经闭等症。其中,复齿鼯鼠是产五灵脂的経典动物,正式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法定药材应用于许多成方中(详见本网站2014年1月初发表的《来自鼯鼠的奇特中药材——五灵脂》)。鼯鼠排泄粪尿多在巢穴外一定场所,采集时应确保不伤害动物本身,可实现永续利用。

  另外,棕鼯鼠的胴体还被用于浸制“飞虎酒”,治疗腰骨酸痛、关节痛、头风痛、产后腰痛等症。鼯鼠好些种类的毛色相当艳丽美观,有些种的被毛细亮如丝,过去曾将其鞣制加固后用作服装上的饰皮,另一些种的毛皮则用于制手套、帽子等。但这都要杀害动物本身,而鼯鼠皮板薄脆,并不适宜作毛皮用,如此勉强利用却导致滥捕滥杀,犹如杀鸡取卵,实在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应立即停手!

  我国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国“三有”动物名录》)将鼯鼠类作为独立科——鼯鼠科Pteromyidae列出,为兽纲46~62#共17号(见表 鼯-1)。

  今经马勇等(2012)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确认我国鼯鼠科现知为7属18种,国“三有”名录中有4种鼯鼠名称被变更,表鼯-1就将其原名字置于方括号内,其中,56号白斑鼯鼠Petaurista marica被认定是斑点鼯鼠Petaurista punctatus的云南亚种,62号低泡飞鼠Petinomys electilis应正名为中印飞鼠Hylopetes phayrei的海南亚种:H. p. electilis;又有名录中的49号云南鼯鼠Petaurista yunnanensis依Wilson et al.(2005)已被归入霜背大鼯鼠Petaurista philippensis,分类地位降格为亚种。所以这17个号如今计作16种;另有栗背大鼯鼠Petaurista albiventer和灰头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 2种在国“三有”名录上未明列,乃因原先分别被归为霜背大鼯鼠Petaurista philippensis(或赤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与小鼯鼠Petaurista elegans,现依王应祥(2003)和马勇等(2012)研究,被重新认定为独立物种。由此可知,2000年颁布的国家保护名录实际上是将国内所有鼯鼠类全部囊括。

  至于王应祥(2003)在上述《分布大全》记载的“黑龙江鼯鼠Petaurista watasei”,乃是Mori于1927年发表的,依据的标本获自沈阳市场,曾被后人订正为白颊鼯鼠Petaurista leucogenys(Temminck,1827)的亚种;而白颊鼯鼠乃是日本物种,至今这两者在我国野外都无人采获。因此,马勇等(2012)认为,上述标本不能排除从境外带入的可能性,该种在中国的分布尚待证实,列作存疑待查种,不予计入。

  鼯鼠体型多为中等,体长一般在30厘米上下;但中印飞鼠海南亚种(海南小飞鼠)体长可小至仅约12厘米,红白鼯鼠与云南鼯鼠体长则可达50~60厘米。同松鼠一样,由于人为捕杀、森林砍伐、栖息地破坏等干扰,多种鼯鼠的生存状况也严重恶化。其中,复齿鼯鼠、沟牙鼯鼠、红白鼯鼠以及海南鼯鼠,早在1994年就已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国际保护重要性物种”,并评定其“生物多样性意义:一等(非常重要)”。今由上表可知,包括这些“优先保护物种”在内的12种更被加列为“地方重点保护”。然而情势仍然危急,据2004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估,未计1998年评为“易危”的海南鼯鼠,已是1种“濒危”、6种“易危”或“近危”。这就明示我们:保护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野生动物,必须警钟长鸣,切实见诸行动,宣传教育与严格执法双管齐下,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

  为便于大家认识这些法定保护动物,随后几篇将分属逐种作些介绍。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