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冷泉

2014-07-21 陈春兰      】

  说到冷泉,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风景秀丽的长白山冷泉、日本冷泉,那种冒着无数凉爽气泡的泉水,犹如汽水一般。在炎炎夏日,泡一泡冷泉,神清气爽,无比惬意。

  

  这里我们想给大家介绍的是让无数农民及农技科研人员头痛的冷泉——出生在冷浸田中的泉水。

  冷浸田是指山丘谷地受冷水、冷泉浸渍或湖区滩地受地下水浸渍的一类水田。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山区谷地、丘陵低洼地、平原湖沼低洼地,以及山塘、水库堤坝的下部。冷浸水从田中一处、几处或多处泉眼冒出来,因此农民也常称这种田为泉眼田或泉水田。由于冷泉水温度低,所以这种田的特性主要是水土温度低,这就使水稻生长不良,尤其是泉眼周围的水稻长得更差,甚至枯萎死苗,成为造成其低产的重要原因。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水稻根系发育的最适土壤温度为30~32℃,低于15℃时,根系生长活动减弱。水稻分蘖的最适水温为32~34℃,水温低于22℃,分蘖十分缓慢,低于20℃,则停止分蘖。在湖南等地,插秧后,甚至5月中旬,冷泉水田的水温一般还只有20~25℃,泥温18~22℃。很明显,这样低的温度势必影响水稻的生根和分蘖。湘中农民俗语说:“五月下田还冰脚,要等龙船鼓响才来禾(分蘖)”,一般要插秧后20~30天才分蘖,也就是到了5月下旬或6月初,随着气温的升高,冷泉水田的水温泥温才慢慢升高,水稻开始分蘖,但是此时水稻已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孕穗),水稻的营养物质也随之转入供应幼穗发育需要了,这样水稻分蘖后期则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形成很多不结谷的无效分蘖,即“草多谷少”,导致产量低。

  

  科学家们也研究出一些对付这种冷泉,提高水稻产量的办法,其中最直接的是“引泉出田”:开沟将泉水引出水田,或用树枝竹筒排水管等引出冷水,如果泉眼深、水又大,可采用围成泉井的办法,挖开泉眼,沿四周作围埂,然后再开沟或用排水管引水出田。另外,通过排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从而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通透性,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有助于改造冷浸田,提高产量。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