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的食物链之:蜜蜂成祸,蜗牛变灾

2012-10-15 邢廷铣      】

  “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这是描述可爱的小蜜蜂的歌谣,可又有谁知道,如果破坏了自然界已存在的的食物链,这个“小不点儿”,居然可以变成一个祸害。正是这个小东西轰动了全美洲,使美洲人“谈蜂色变”。  

  原来,美洲以前并没有蜜蜂,后来巴西从欧洲引进一些蜜蜂进行驯化饲养,由于美洲与欧洲生态条件差异很大,欧洲蜜蜂在美洲的适应性很差,50年代后,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研究人员,计划从同纬度的非洲引进适应性强,产蜜多的非洲蜜蜂与当地蜜蜂杂交以培养出新品种,为美洲人谋“蜂蜜”之福。1956年35只非洲蜜蜂蜂王被空运到巴西。由于非洲蜜蜂的毒性强,极好群袭,对人畜的威胁极大,所以研究人员把蜂王巢箱的门用铁丝网罩起来,严防飞出。1957年的一天,由于工作人员的不慎,将巢门的铁丝网取下来,一下子就有26只非洲蜂王逃进了森林。由于当地自然条件优越,食物丰富,百花盛开,特别适合非洲蜂的生长,于是,这种蜜蜂繁殖很快,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这种性情凶猛,毒性很大的野蜜蜂,经常袭击人畜,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近20年的时间里,已经有200多人在蜂群的袭击下丧生。1974年泽中蜂群已经越过巴西的国界迅速向北迁移,每年以200~300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展,飞到了美国,使美国也谈蜂色变。类似事例也曾发生在美国。美国生物学家Leopold Trouvelot想用舞毒蛾与家蚕杂交来培育一种新蚕作为纺织业的原材料。于是他将舞毒蛾由欧洲引进到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结果不但新种没有育成,逃跑的舞毒蛾却大量繁殖起来。由于舞毒蛾适应性强,食性又广(多以松树,冬青为食),在新居住地又没有有效天敌的控制,致使它成为美国林木生产的一大威胁。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曾掀起一股饲养“蜗牛热”,以作为人类肉食的美味佳肴,在这一热潮中,我国江南一带,特别是广州地区曾大力发展饲养一种大型蜗牛—福寿螺,后来,饲养数量一多,产销受阻,多余的蜗牛便成了累赘,于是有人随意把它扔到野外,谁知这种小东西在南方稻田里,以禾苗为食,并迅速繁殖发展起来,成为稻田一大害,使当地农民叫苦不迭。

  从上述蜜蜂与蜗牛实例可知,不切合实际的“妄想”和科学上的“无知”,使人类犯过无数次的错误,吃尽“苦头”。就是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做出不少的“傻事”。因此,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