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田鼠 Microtus fortis Buechner
别名:沼泽田鼠、水耗子、远东田鼠、大田鼠、苇田鼠、长江田鼠。
分布:我国分布较广,分布区覆盖了黑、吉、辽、蒙、鲁、陕、宁、皖、苏、沪、浙、赣、鄂、湘、贵、桂、粤、闽等18省、市、自治区。
形态特征:体型较大的田鼠,头部圆胖,体长120~150mm,吻部较短,口腔内有颊囊,两腮显得膨大;耳壳短圆,几乎隐于毛被中;尾短,不及体长一半,但大于1/3。足掌上生毛,为酱棕色。足垫5枚。雌鼠乳头4对。背毛黑棕色,自头至臀部色调基本一致。两侧毛色稍淡。腹面为污白色,毛基深灰色,毛尖白色,但有的带灰栗色。四足背毛与体背同色。尾二色,上面与背色相同,下面灰白色。幼体背面毛色较淡,呈灰褐色,腹面乳白色。该鼠毛色各地区间的差别较大,有的毛色要浅,呈黄棕色色调。如长江亚种(洞庭湖)的毛色比指名亚种(宁夏)深,而比东北亚种的浅。
生活习性:喜低洼多水、草茂盛、土松软的环境。主要栖息于稻田、湿草甸、沙边林地。东方田鼠的巢穴特点是洞口多而成群,洞道密而表浅,结构格局单调。洞系的洞口数因地而异,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如在洞庭湖的洲滩上,最多的一个洞群竟有洞口80多个,而在垸内农田,鼠巢穴结构要小得多。北方的东方田鼠有贮粮习性,一个洞系贮粮可达10kg,而南方却没有。昼夜均外出活动,仍以夜间活动较多。游泳能力强,可在水中潜行。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有时也会取食种子,啃树皮,吃谷、瓜、薯、菜等作物,尤其含水多、质地软的如各种瓜、薯及荸荠的球茎之类,也吃树皮和昆虫。繁殖季节各地不同,在南方主要在冬春繁殖,北方春夏为繁殖高峰,一年可产2~4窝,每窝4~11仔。
危害:危害各种农作物,造成减产。在湖区,东方田鼠的危害是季节性、突发性的。最大的危害是在汛期成群迁移时,对滨湖农田各种作物成片洗劫,可造成大面积绝收。水稻、红薯、花生、西瓜、黄豆、甘蔗、苎麻、荸荠等等,实际上是遇到的全吃。东方田鼠还严重危害林木和果园,啮咬树皮和幼枝,造成苗木死亡或生长不良。
防治:农田日常防治可采用如下方法。
挖洞法:由于东方田鼠洞穴浅,行动不很灵活,因此挖洞捕杀往往可以奏效。
夹捕法:在东方田鼠洞口置弹簧踩夹,捕杀效果很好,也可用铁(木)板夹。放置前宜将部分洞口堵塞,将夹放在鼠最经常出入的洞口下方。
毒饵法:在鼠密度较高时,可使用化学灭鼠法降低鼠密度。宜使用抗凝血灭鼠剂,药物浓度可适当降低,如0.05%~0.07%的敌鼠钠盐、复方灭鼠剂(特杀鼠2号)等。饵料要因地制宜,以多汁甜味食品为好,南方可用稻谷。
农业措施:东方田鼠喜选择潮湿多草处栖息,农田田埂和沟渠清除杂草是很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别是果园、防护林带尤其强调除草,并使地面干硬些,可抑制东方田鼠入侵。在长江流域的长江亚种,在冬春主要栖息在湖(河)滩上,并不造成经济危害,却是天敌的食物资源,只要在汛期大迁移时阻其大量进入垸内(通过设障埋缸、挖防鼠沟等方法阻断其迁移通路),然后对少量漏入农田的东方田鼠予以杀灭,即可消除该鼠危害。对已大量侵入农田的东方田鼠,除人工捕杀外,应立即投放毒饵杀灭。
执笔人: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