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农业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流域农业环境中心”)依托桃源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站(国家站)、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站(国家站)、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站(院站)等研究平台。现有固定人员56名,其中研究员12名、副研究员18名、高级工程师7名,拥有国家杰青1名、院人才计划2名、院青促会会员5名、省级人才7名。

中心定位:

面向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长江大保护重大需求,聚焦流域绿色高效农业培育与生态环境修复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发挥野外台站长期观测和应用示范优势,围绕流域农业环境污染过程与智能管控、流域生态修复与服务功能提升、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农业系统构建等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致力于解决洞庭湖流域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示范,为全球同类型地区提供科学支撑与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培养相关领域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流域农业与生态环境研究基地。

研究方向:

1、流域农业环境污染过程与智能管控

针对流域农田系统污染负荷大、难以精准管控等问题,研究生态系统、小流域、区域尺度氮磷、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等土-水-气多介质迁移转化过程、环境效应与致污机制,研发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环境因子、污染物监控深度融合的智能装备与数字化管理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与数字孪生决策平台,形成流域尺度农业灾害、水资源丰缺、环境污染风险预警技术体系,实现农田污染过程精确解析与智能管控。

2、流域生态修复与服务功能提升

针对流域农田、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与服务功能失衡问题,研究人类活动-生态系统过程影响和互馈机制,研发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水文调控与韧性提升技术,突破重金属污染农田靶向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溯源阻控、湿地生态系统高效净化等关键技术,构建流域系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3、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农业系统构建

面向农田-农牧复合系统的物质能量高效循环,研究多尺度生态过程与调控机制,研发农田土壤障碍消减与健康土壤构建、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固碳减排、农业功能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技术、气候变化与应对等技术体系,构建作物高产高效与生态功能耦合的绿色高效农业模式,实现粮食产能提升与系统可持续性协同发展。

人员组成:

研究员

吴金水

谢永宏

黄道友

李裕元

张美文

朱奇宏

李峰

刘锋

沈健林

朱宝利

陈香碧

邓正苗




副研究员

刘守龙

郭晓彬

朱捍华

刘新亮

刘毅

许超

李宝珍

邹业爱

张文钊

张树楠

张泉

陈安磊

罗沛

周萍

秦红灵

徐智敏

盛荣 张娉杨

助理研究员

戴玉婷 巢传鑫 高威 耿明明 王卫

易爱军

张婷婷

余炜诚

李颜

孙彤

田倩 方贤滔 王涛 王建伟 马晓雯

高级工程师

侯海军 侯志勇 陈春兰 李旭 曾静
尹春梅 王娟




工程师

曾冠军

宫殿林 张苗苗  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