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与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区域生态中心”)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该站隶属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台站,建有广西喀斯特生态过程与服务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喀斯特关键带结构-过程-功能综合观测研究平台、喀斯特区域生态科学数据库,也是首批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现有固定人员44人,其中,研究员15人、副研究员14人、高级工程师2人。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士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名;中国科学院交叉团队2个、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3人;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1个、广西八桂学者2人、八桂青年拔尖人才2人、广西特聘专家1名;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4名、杰青3名、荷尖人才4名。
1.中心定位
面向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及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以喀斯特表层地球系统为对象,开展喀斯特系统结构-关键过程-服务功能演变规律及可持续调控研究。在理论上,重点研究喀斯特地表-地下过程耦合机理及人地协同机制,推动喀斯特区域可持续生态学、喀斯特关键带科学及人地系统耦合理论发展;在方法上,研发石漠化治理提质增效、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稳定性提升措施与技术,为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调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应用上,探索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恢复与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为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和农林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提供决策支持。
2. 中心研究方向
根据中心定位,基于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将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的宏观过程与微观机理有机结合,围绕喀斯特生态系统人与自然耦合机理及调控方法,重点研究方向与领域主要包括:
(1)喀斯特生态系统水土过程与调控
探索喀斯特关键带结构、过程与功能的关系,揭示关键带水文过程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驱动机理,阐释不同尺度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为喀斯特生态系统适应性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科技支撑。
(2)喀斯特关键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阐明喀斯特关键带碳氮磷等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及生物调控机制,探讨植被恢复与基岩风化养分释放的互馈机制,揭示喀斯特植物-微生物-土壤-基岩系统作用机制及碳-氮-水耦合作用机理,为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3)喀斯特石质生境植被维持机制与群落构建
研究石质生境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探讨植物-土壤-微生物-基岩相互作用及气候变化对地上-地下群落格局、生态过程及服务功能的影响,开发利用有益土壤生物资源,研发高效复式镶嵌群落与立体种养技术体系,为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4)喀斯特区域人地耦合与协同机制
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人为扰动机制,明确自然恢复与造林条件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差异,辨析自然因素、生态治理及社会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恢复的相对贡献,为喀斯特人地关系和谐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5)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研发石漠化治理提质增效、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技术与实现途径,探讨适度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喀斯特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整体提升、南方生态屏障带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3. 中心优势与特色
中心面向国际生态学研究前沿和喀斯特可持续生态恢复重大需求,针对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危害大、石质生境植被恢复难、生态服务提升慢等难题,在西南喀斯特生态修复与石漠化治理方面具有30年的长期观测研究积累,创建了“退化机理辨识-水土过程调控-植被修复技术-生态产业模式”的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体系,在西南喀斯特区域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支撑了国家石漠化治理重大工程和南方生态屏障建设。
中心依托的环江喀斯特站科技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评估“优秀”、广西喀斯特生态过程与服务重点实验室考核“优秀”,牵头承担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青年科学家项目2项、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2项)、15项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区域联合重点支持项目、国际合作重点基金,成果被国家石漠化公报和治理工程规划等采纳,采纳咨询报告3份。近五年发表一二区SCI论文150余篇(含Nature子刊3篇,获Nature长篇评述高度肯定),成为国际喀斯特生态研究领域优势团队。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2项(2014、2017)、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一等奖2项(2016、2022)。
中心主任:岳跃民 研究员,ymyue@isa.ac.cn
副主任: 赵 杰 研究员,jzhao@isa.ac.cn